[論文] Network In Network

概述

一般的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 CNN ) 模型包含了卷積層以及池化層。卷積層中藉由 filters ( kernels ) 對輸入層的每一個局部域做線性卷積運算後再通過非線性的 activation function 輸出 feature maps。而池化層利用 subsampling 在不影響特徵的前提下縮減參數數量,並且提高感受野 ( receptive field )。

然而作者認為 CNN 是一個廣義線性模型 (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 ),在 GLM 中萃取出來的特徵都是抽象化程度低的特徵。所謂的抽象化程度1意即某一個概念,在進行特徵轉換的過程當中,能夠保有多少的不變性。抽象化程度越高的特徵,在一連串轉換下便能保有更高的不變性,也越不受外界干擾而產生影響。這樣也表示 CNN 是以資料轉換到特徵空間中是線性可分的條件做為前提,但在現實狀況下,轉換後的資料通常都是以 非線性流形( nonlinear manifold )存在,因此作者希望將 CNN 中 GLM 的部分利用非線性結構來取代。

Network in Network ( NIN ) 便是在這樣的概念發想中產生,利用 MLPConv Layer 來取代傳統 CNN 中的 Conv Layer。在 MLPConv Layer 中仍保留傳統 Conv Layer 中共享權重的特性對於輸入圖像進行滑窗運算。

而 NIN 便是由 MLPConv Layers 堆疊組合而成的模型。

在傳統 CNN 中,最後會有一個 Fully Connected Layer 作為分類器,而在 NIN 捨棄了這樣的設計,選擇以 Global Average Pooling Layer 在最後一層 MLPConv Layer 輸出的 feature maps 映射到各個分類上,再通過 softmax 計算分類結果。

若我們今天要做 C 個分類,便在最後一層 MLPConv Layer 輸出 C 個 Feature maps,而這些 Feature maps 會映射到 C 維向量的每一個維度上,最後再由 softmax 做分類。

Global Average Pooling Layer 解決了一直以來 FC Layer 猶如黑箱般解釋性低的狀況,Global Average Pooling Layer 為這樣的分類過程賦予意義。除此之外, FC Layer 的 overfitting 狀況也可以因此避免。

卷積神經網路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當資料經過特徵轉換後是線性可分的,那麼傳統 CNN 的線性卷積運算應該足以對特徵進行足夠的抽象化萃取。

然而,現實情況下,資料轉換到特徵空間中都是高度非線性函數,按理來說,只要我們的 filters 足夠多,仍足以對任意非線性函數進行近似逼近,但此舉亦會造成整個模型的參數量暴增,因此,若能在局部特徵萃取時便能做到近似非線性的逼近,便能避免使用大量 filters 來逼近。

作者注意到 Maxout Network 2利用可學習性的 maximum activation function 來降低 feature maps 的數量,並且這樣的方式可以逼近任意的凸函數,似乎可以改善傳統 CNN 無法有效非線性函數的缺點。

雖然 Maxout Network 看起來很強大,但卻只能逼近「凸函數」,這樣的條件在一般狀況下並不一定會成立,因此作者在此論文中提出了 NIN 這樣的網路架構來解決 CNN 無法妥善處理的問題。

Network in Network

多層感知器卷積層 MLP Convolutional Layers

由於我們對於隱含特徵並沒有任何先驗資訊,因此作者會希望利用函數來逼近進而藉此來進行特徵萃取。一般來說,用來逼近的方式有 MLP ( multilayer perceptron ) 與 RBF Network ( radio basis function network )。在論文中,作者使用 MLP 的主要原因有 : 1. MLP 與使用反向傳播 ( Backpropagation ) 的CNN可互相兼容 2. MLP 可以是很深層的網路結構,符合 feature re-use[^1] 的精神。

從計算上來看, 傳統 CNN 中 Conv Layer 與 NIN 中 MLPConv Layer 的差別 : Conv Layer : ( \(x_{i,j}\) 為輸入圖像中第 \(i\)\(j\)列的像素,\(k\) 為channel ) \[ f_{i,j,k}=\max(w_k^Tx_{i,j},0)\cdots\cdots(1) \]

MLPConv Layer : ( \(n\) 為 MLP 的層數 ) \[ f_{i,j,k_1}^1=\max({w_{k_1}^1}^Tx_{i,j}+b_{k_1},0)\\ f_{i,j,k_2}^2=\max({w_{k_2}^2}^Tf_{i,j}^1+b_{k_2},0)\\ \vdots\\ f_{i,j,k_n}^n=\max({w_{k_n}^n}^Tf_{i,j}^{n-1}+b_{k_2},0)\cdots\cdots(2) \]

從 MLPConv Layer 的計算過程來看,第一層是一般的卷積運算,之後每經過一層MLP運算,等於將上一層的各個 channels、feature maps 的資訊混合加權運算 ,這相當於在傳統的 CNN Conv Layer 中進行 Cascaded Cross Channel Parametric Pooling ( 級聯跨信道參數池化,我自己理解就是對不同 Channel 進行訊息交流的池化過程 ),經由一層又一層的 MLP layer,不同 channel 間的訊息可以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便可以實現複雜且可學習的 cross channel information 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Cascaded Cross Channel Parametric Pooling 這樣的結構就等同於一個 \(1\times 1\) convolution layer3

所以 NIN 中 MLPConv Layer 我們可以視為是一般傳統 CNN 卷積層後再接一個 \(1\times 1\) 卷積層,也是將原本 CNN 網路變得更深的方式。

我們也可以跟 Maxout Network 來做比較 :

\[ f_{i,j,k}=\max_{m}(w_k^Tx_{i,j})\cdots\cdots(3) \]

  1. 式其實就會形成一個分段函數,這樣的分段函數可以逼近任何一個凸函數,而MLPConv Layer 作為一個更通用的函數逼近器,在各方面都會比 Maxout 這種凸函數逼近器來的強大。

全局平均池化 Global Average Pooling

傳統 CNN 中,將最後一個卷積層後的數值形成一個向量,然後作為輸入層餵進一個全連接層中,最後再以 softmax 進行分類。全連接層將卷積結構與傳統的神經網路連結起來,以卷積層作為特徵萃取,再進行分類。

這樣的方法非常容易產生 overfitting,在 AlexNet 中利用了 Dropout 技術提高模型泛化能力,並防止 overfitting 的發生。

在此論文中,作者提出了另外一種方式 --- 全局平均池化 ( Global Average Pooling ) --- 取代傳統的全連接層。

Global Average Pooling 捨棄了傳統的全連接層,於最後一個卷積層中輸出數量等同於分類數目的 feature maps,再取每一個 feature maps 的平均值輸出成一個向量 ( 維度亦為分類數目 ),丟進 softmax 中進行分類。這樣的方式有幾個優點 :

  1. 增強了 feature map 與類別之間的關係
  2. Global Average Pooling 中沒有參數需要優化,可避免 overfitting
  3. Global Average Pooling 將空間資訊結合,對輸入特徵的空間轉換具有更好的強健性。

作者在此段最後說明, Global Average Pooling 就是一個 regulaizer,強制將最後輸出的 feature maps 直接映射到分類機率4

Network In Network Structure

由上面敘述中可以清楚了解到 MLPConv Layer 以及 Global Average Pooling 的作用,而 NIN 的整體結構其實也就是底層由 MLPConv Layer 堆疊起來,頂層則是 Global Average Pooling Layer 以及 Objective Cost Layer 的一個網路結構。

上圖顯示了一個具有三層 MLPConv Layers 的 NIN 結構,且每一個 MLPConv Layer 都還有三層 perceptron layer。

但其實 NIN 本身是極具彈性的,我們可以在每一個 MLPConv Layer 後面再接一個 subsampling layer ,如同傳統 CNN 結構 ; 可以調整 MLPConv Layer 的數量 ; 當然也可以調整每一個 MLPConv Layer 內 perceptron layer 的數量。

實驗結果

( 此部分主要都為實驗結果的闡述,我只提出幾個論文內有趣的部分,其他的大家有興趣再自行閱讀吧 )

Visualization of NIN

前面討論 Global Average Pooling 時有說到,我們將最後一個 MLPConv Layer 直接輸出與目標數量相同的 feature maps,再將其映射到相對應的機率空間中。藉由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瞭解到最後一層 MLPConv Layer 的輸出應該要是可以反映出各分類的 feature maps。

上圖便是對於這樣結論的應證。每一種類別的輸入,都會在對應到類別的 feature map 上面有最大的活化效果。如果我們加進了 Bounding Box 則可期望有更好的結果出現。

結論

作者們提出了 NIN 這樣的結構來處理分類任務,使用 MLPConv Layer 以及 Global Average Pooling 來取代傳統 CNN 的 Conv Layer 及 Fully Connected Layer,有效的提取更抽象的特徵,也防止了 onerfitting 的發生,讓整個模型更具泛化性。而我們在最後一層 MLPConv Layer 的輸出也確實可以發現到,feature maps 確實的映射到相對應的類別中,更確認了 NIN 在目標檢測中具有一定的效果。

後記

雖然說在這篇論文中,對於 \(1\times 1\) 卷積層並沒有太大的著墨,但確實將這樣特別的卷積層概念帶給大家,在後面的 GoogLeNet 或是其他研究上都利用這樣的特殊卷積層有效地進行降維及跨 channel 訊息交流的功能。而往後的許多模型也沿用了 Global Average Pooling 的方式,進行最後的分類。這篇論文的確在整個圖像處理的進展中扮演著極重要的地位。

參考資料

  1. 深度学习(二十六)Network In Network学习笔记
  2. 深度学习: NIN (Network in Network) 网络
  3. 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 1×1卷積計算在做什麼
  4. 深度學習方法(十):卷積神經網絡結構變化——Maxout Networks,Network In Network,Global Average Pooling
  5. Github -- What does the confidence map mean?

註釋


  1. 在論文 "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A Review and New Perspectives " 中提到,「深度」是討論學習策略的一個重要面向,深度結構儘管訓練不易,但仍有著絕佳優勢 : (1) 促進了 feature re-use (2) 深層結構有助於萃取出更抽象的特徵。↩︎

  2. 可參閱 "Gradient Vanishing Problem --- 以 ReLU / Maxout 取代 Sigmoid actvation function" 一文。↩︎

  3. 可參考 "卷積神經網路 (Convolutional Neural , CNN)"一文↩︎

  4. 此段原文 "We can see global average pooling as a structural regularizer that explicitly enforces feature maps to be confidence maps of concepts (categories). ",confidence maps 簡單一點來說,其實就是將輸出的 feature maps 映射到機率空間中。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得分類器不再是黑箱作業。↩︎